索引号 | 53040020251614249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07-28 |
凌空四米舞翩跹——通海非遗项目高跷舞狮传承记
高跷舞狮的道具“狮子头”用窑泥做成。
在高跷舞狮的基础上打造出的高跷舞龙。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瑞琪 施锐 文/图
在通海县四街镇石景村,有一种高难度的特殊技艺——高跷舞狮,每次外出表演,都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们慕名前来观赏。高跷舞狮又名“高脚狮子”,于明初从中原地区传入,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以“高、奇、险”闻名
今年77岁的沈儒昌,是高跷舞狮省级非遗传承人,在石景村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教练”“师傅”。沈儒昌的祖辈都是高跷舞狮艺人,他年幼时常常跟随祖父、父亲到县城表演踩高跷舞狮,耳濡目染中,他边学习边模仿,日渐掌握了祖传的高跷舞狮这一传统民间技艺,并成为村里开展活动的带头人,他们表演的高跷舞狮也成为当地民间文艺活动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沈儒昌介绍:“高跷最高的高度是4.3米,最低的也有1米多。踩高跷时容易摔倒,掌握技巧是关键,脚要分开一些,不能合得太拢,两个人共舞一头狮子时,要形成一个整体,后面的人要拉紧前面的人衣服,形成一体之后就基本稳了。”
石景村的高跷舞狮以“高、奇、险”闻名,表演前,表演者坐于屋檐或墙头上,用布带将双脚紧缚在两根高3米左右的木杆上,借助木杆延长腿部,立起时身体高度随之增加。
高跷舞狮一般由6人协调配合进行,其中4人舞一对狮子,1人扮作“大头和尚”,1人引绣球。表演时,用锣、鼓、钹等打击乐伴奏,舞动绣球的人想方设法逗引狮子做出摇头摆尾、舔毛挠痒、啸天撼地等萌态。沈儒昌说:“在表演中,有两头狮子相互逗弄的场景,中间的‘大头和尚’就充当驯狮的角色,整个场面生动有趣。”
只要来学的都收为徒弟
数十载寒来暑往,沈儒昌对高跷舞狮的热爱从未褪色,那份刻在骨子里的执着,早已与这项有着600年历史的技艺融为一体。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他深知肩上的责任——这不仅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更是通海民间文化的鲜活载体。于是,他主动扛起传承的大旗,毫无保留地将毕生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刚开始,只有男的学习。从我当了教练之后,女的也来学,只要来学,我都收为徒弟。”沈儒昌说。
平时农闲、学生寒暑假期间,沈儒昌就在村子里组织开展培训,村里的娃娃都想跟着他学高跷舞狮。如今,石景村很多娃娃都加入了高跷舞狮队,学习、继承村里世代相传的独特技艺。看着孩子们从踩不稳高跷的踉跄,到能在木杆上灵活腾跃,沈儒昌深知,这门古老的技艺有了生机与活力。
高跷舞狮县级传承人李政斯帅告诉记者:“当时,师傅带领我们踩高跷,开始觉得好玩,就天天来学。踩着踩着就踩到现在,我已经喜欢上了这门传统技艺,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不应该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从小对高跷舞狮有着浓厚兴趣的李政斯帅,自打5岁起就加入高跷舞狮队,跟随沈儒昌以及老一辈师傅学习。如今,21岁的他虽然年轻,却已经是队伍里的“老人”了。“刚开始接触高跷舞狮时,一绑上木杆脚就软了,一点不像日常走路,不懂怎么迈步子。师傅教了后,我才知道脚不能软,要硬起来。学着学着有了很多经验,现在我也可以培养下一代的小徒弟了。”李政斯帅兴奋地说。
团结一致,推陈出新
不管是日常训练还是正式演出,李政斯帅都很积极,加入村里的高跷舞狮队十多年,参加过大大小小巡演50多次,从个人的技艺提升到对地方文化的了解,他都收获满满。“表演的感觉非常好,我挺享受观众投来的崇敬、佩服的目光。以后,我想挑战一下高跷的高度,再排练一些新的节目,比如狮子滚绣球等,再置办些道具,让我们的表演水准再往上提一提。”
高跷舞狮的道具制作也很讲究,“狮子头”用窑泥做成,直径一般在60厘米至80厘米,等窑泥干后,先用土纸裱第一层,再用白棉纸至少裱25层;高跷杆要选用椿树、赤松之类上好的木料,高度因演员而异,矮的1.5米,高的4米多。这些年,沈儒昌一直坚持手工制作舞狮的道具。
在沈儒昌的带领下,如今石景村能掌握高跷舞狮的人,年长的60多岁,年幼的仅5岁,大家都团结一致,努力将这一技艺推陈出新。2014年,他率领弟子们在高跷舞狮的基础上打造出又一绝活——高跷舞龙,在1米多高的高跷上,6名女演员、2名男演员高举长达18米的巨龙,轻松自如地沿街巡游展演,金龙翻腾,舞姿翩跹,让观众叹为观止。2013年,高跷舞狮入选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