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53040020251632702 | 文     号 |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11-07 |
华宁七彩虹窑——传统釉色不褪色 新厂产能再升级

陈俊玮在查看烧制完成的华宁陶。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娟 邓星瑞 普桂洁 文/图
10月28日,清晨的华宁碗窑村,沿街商铺陈列的华宁陶透着温润光泽,将村子衬得格外宁静。走进七彩虹窑的展示厅,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陈俊玮边用软布擦拭一件孔雀蓝釉陶瓶边说:“你看这孔雀蓝,颜色纯正、光泽细腻。我们制釉用的土,是华宁独有的高岭土掺紫砂土,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釉色好不好,全靠它打底。”
华宁的水土,就是华宁陶的根。展厅门口的台面上,几个白瓷碟分别盛着莹白的石英砂、浅褐色的柴灰,还有一小碟泛着光泽的孔雀蓝铜矿粉。陈俊玮拿起一撮石英砂递到记者面前:“这是从青龙镇采来的,含硅量高、杂质少,烧出来的釉面十分透亮。柴灰也得选本地松柴、栗柴烧的,不仅燃烧充分,还含钾元素,能让釉色更温润。铜矿来自通红甸乡,那里的矿含氧量刚刚好,烧出的孔雀蓝不发暗、不刺眼,浓淡正合适。”
做华宁陶,“守釉色”是刻在骨子里的老规矩。这些年,随着喜欢传统釉色华宁陶的人越来越多,仅靠手工作坊式生产,订单多的时候根本忙不过来。既要护住华宁陶600年的釉色本味,又要让更多人用上好陶。抱着这个想法,七彩虹窑在2024年迈出了关键一步:在新庄工业园区开建占地12亩的新厂区,新增一条现代化生产线。
“新线投产后,一天能出2000件左右陶器,主要做茶盏、碗碟这些日常能用的器皿。”陈俊玮算起了账,批量生产后,原料采购成本降了,人工效率提高了,像常用的青釉茶杯,成本能减少15%左右。“这样老百姓买着划算,正宗的华宁陶,不用花大价钱就能带回家。”陈俊玮说。
即使生产线再先进,老手艺的“魂”也不能丢。在七彩虹窑的制釉工坊,陈俊玮的妻子“玉溪工匠”汪海涛正握着杆秤,对每种原料一勺一勺称重,眼神专注,丝毫不敢分心。“釉料配方是祖传的,石英砂、柴灰、铜矿粉该放多少,差一点都不行。”她说着取了些调好的釉浆放在手心,反复揉搓演示,“搓着没颗粒感,晾干后是半透明的,这才算合格。现在虽有机器能测成分,但老辈传下来的‘手感’没法替代,这是机器测不出来的‘釉性’,也是华宁陶的独特味道。”即便在新厂区,这样的手工制釉区也特意保留着,每一批釉料都得按老规矩来。
凭着这份对古法的坚守,七彩虹窑的传统青釉器皿在2024年获评“云南玉溪非遗伴手礼”,如今成为游客来玉溪必带的文化特产之一。“现在新厂区已经投产,不光能满足省外订单,本地人想买华宁陶也能挑到更实惠的。”陈俊玮望着展厅里陈列的陶器说,“我这辈子就想把华宁陶的釉色守好,让带着家乡水土味儿的陶走到更多人面前,让这600年的华宁陶文化好好传承下去。”
相关阅读: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0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