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53040020251632674 | 文     号 |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11-07 |
岁月沉淀的勤劳与豁达——记峨山百岁老人李玉英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顾世丹
在峨山县富良棚乡大寨一组,清晨总是带着一种别样的诗意。薄雾像一条哈达缠绕着青瓦土墙,仿佛为这个古朴的村落蒙上了一层梦幻的面纱。
当正午的阳光洒落在屋内,103岁高龄的李玉英正端坐在厨房,享用着她的早餐。屋外充足的光线透过木门,映照在她那布满皱纹却神情安详的脸上。见有人前来,她缓缓转身,将碗筷轻轻搁在一旁,然后手扶门框,慢慢起身。那只布满皱纹的手与木纹交织在一起,恍若岁月刻下的年轮,与老屋的梁柱共同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小生意里的大智慧
1922年出生的李玉英是一位地道的彝家女,自幼生活在大山深处,汉语说得不太流利;如今,她的孩子担任起了她与外界沟通的翻译。
在李玉英家的院落里,现年79岁的儿子杨光亮忙着为母亲搬来凳子,好让她坐得更安稳些。杨光亮说:“我还有两个妹妹。”与李玉英交流后,他继续说道:“母亲19岁时从峨山塔冲嫁到了大寨,一辈子都是农民,没有什么特别厉害的手艺。”
年轻时的李玉英虽无显赫技艺,但对于乡村生活的各种劳作却得心应手,砍柴、耕织,样样在行。家中田地里种植的玉米、小麦等作物,虽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李玉英的目光却从未被眼前的这片土地所局限。她希望为家人多添一份富足、多添一份保障。
于是,在杨光亮年幼时,李玉英就做起了自己的小生意,这不仅是为了补贴家用,更是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她从外地购回糖果等小商品,拿到街市上摆摊售卖。不仅如此,她还常常背着背篓,将自家种植的山货带到集市上去卖。李玉英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将零散钞票一张张抚平,攒成孩子的学费、脚上的布鞋和书包里的铅笔。那时,她常对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好好做人。”
这些话语,至今仍清晰地回响在杨光亮耳边。而那些赶集的日子,母亲远去的背影也成了杨光亮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画面。
李玉英看似平常的经商行为,实则蕴含着她朴素的生意经。李玉英的生意经是“诚信不欺、察人所需、细水长流”的经营之道。她卖的糖果,颗颗饱满,分量十足。她十分了解乡亲们的喜好,知道孩子们钟情于花花绿绿的水果糖,而当家的妇人则更青睐实惠的白砂糖等生活用品。她总能根据大家的需求,将背篓和货担装满合适的货物,即便利润微薄一些,她也毫不在意。在她看来,“人要实心”,唯有如此,主顾们才会愿意回头光顾。
山路上的坚韧身影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李玉英的小生意没能一直持续下去,但她骨子里的那份勤劳,却如同山间不息的溪流,从未干涸。岁月流转,她的背篓虽不再频繁地出现在集市上,但她的身影仍时常穿梭于田间山径。而对李玉英来说,最熟悉的地方,大概就是家后面的那座大山了。
“前几年,母亲身体还硬朗的时候,仍能亲自背着背篓上山拾柴,每日往返三趟,每次背负一捆柴火回来。山路崎岖难行,可她却始终坚持自己来。年逾百岁时,她竟然还能独自前往!不过,现在母亲年纪越来越大,腿脚日渐不便,已不再上山拾柴了。”杨光亮望着母亲,语气中满是敬意。
在李玉英家门前小巷的一隅,有一堆柴火被码放得整整齐齐,粗细分开,一捆一捆地倚墙而立。那是她以前一趟一趟从山上背回来、还没用完的“存粮”。这些木柴纹理分明、切面整齐,仿佛在诉说着主人曾经的勤劳与坚韧,每一根都承载着一份庄重而踏实的生活痕迹。认识李玉英的人,只要一提起她,总会带着感慨的语气说:“李玉英以前经常一个人上山拾柴,那劲头我们打心底佩服。有时候,我们上山都能碰到她,她穿梭在林间,虽然年事已高,但脚步稳健,目光专注,动作娴熟而有力。”
如今,103岁的李玉英身体依旧健朗、神志清明,在与儿子杨光亮的对话中,处处洋溢着乡村人家的豁达与乐观。交流时,她那双略显拘谨且布满皱纹的双手,会不时地抚平褶皱的衣角,动作轻缓却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坚韧。而门前巷中的柴堆,此时似乎也成为李玉英勤劳与坚韧的见证,展现出一位百岁老人的生命韧性与岁月沉淀。
“甜蜜哲学”与火塘温情
如果说,李玉英的长寿得益于她常年上山捡拾柴火所锻炼出的硬朗身体,那么她独特的“甜蜜哲学”与温馨的火塘时光,则是滋养她心灵的另一股清泉。
李玉英一直保持着吃糖煮蛋的习惯。每天早上,杨光亮都会准时来到灶台前,熟练地点燃柴火,将鸡蛋打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和糖,为母亲精心做上一碗糖煮蛋。“每天这个蛋,雷打不动。”杨光亮笑着说,这早已成为母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糖水的清甜与蛋香的浓郁,在李玉英口中交融,开启她一天的美好时光。这个延续了多年的习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味觉享受,深深地融入了她生命的节奏之中。在她看来,糖是精气的源泉,蛋是力气的象征,唯有二者兼备,日子才称得上圆满。
饭后闲暇之时,李玉英喜欢坐在火塘边烤火。火塘里的柴火噼啪作响,那截被磨得发亮的凳子,默默记录着岁月的痕迹。杨光亮说:“母亲喜欢烤火,无论气温高低都要烤火,夏天也不例外。”当李玉英烤火时,儿子杨光亮总会顺手拉过一把小凳子,坐在母亲身旁,陪她唠唠家常,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此刻,彝族自古沿袭的火塘文化,在当下的静谧中无声流淌,传递着浓浓的亲情与温暖。
日复一日的清甜与火热,滋养的不仅是李玉英的期颐之寿,更是一个家庭的深厚根脉。如今,李玉英已是儿孙满堂。每逢佳节,在外打拼的孩子们纷纷归来,五代同堂齐聚这个温馨的小院。那份由她一生辛劳守护而来的热闹与团圆,成为岁月对她最美好的馈赠。
相关阅读:
- 区委党校开展专题学习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2025-11-07
- 通海县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推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地生根 2025-11-07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点燃企业家奋进引擎 2025-11-07
- 玉溪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红塔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李棋卫生院)高质量设备采购询比采购公告 2025-11-06
- 玉溪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红塔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玉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质量设备采购询比采购公告 2025-11-06
- 华宁县华溪镇甫甸社区荷包田小组丁公山种植基地出租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2025-11-06
- 玉溪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红塔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高仓卫生院)高质量设备采购询比采购公告 2025-11-06
- 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峨山校区礼堂部分设备的修缮改造及文体活动演艺设备租赁服务成交结果公告 2025-11-06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0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