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53040020251632249 | 文     号 |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11-05 |
用竹篾“织梦”的人——记华宁县竹编技艺传人、“玉溪工匠”杨爱英

杨爱英正在做竹编。

杨爱英的竹编作品。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冯明月 文/图
近日,在华宁县宁州街道甸尾社区,记者见到了正在剖竹篾的杨爱英,她的动作娴熟利落,随着竹刀的起落,竹子被均匀剖开,再削成薄如蝉翼、粗细一致的竹篾,这是竹编最基础却至关重要的一步。就这样,她以竹篾为线,编织一件件精美的生活用品和工艺品,也编织出了美丽、幸福的生活。2019年,杨爱英因精湛的竹编技艺被授予“玉溪工匠”称号。
竹编培训的意外收获
杨爱英说,华宁竹编历史悠久,她从小耳濡目染,在岁月沉淀中练就了现在的技艺。从六七岁开始,她就跟随村里人剖竹篾编草锅盖,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感兴趣,另一方面是身体原因所迫。3岁时,一次医疗事故让她双腿残疾,终身无法站立,她学编草锅盖也是想找一条谋生的出路。
1991年,17岁的杨爱英参加了华宁县举办的残疾人竹编培训,开始系统学习竹编技艺。虽然她自小就有剖竹篾编草锅盖的基础,但刚开始系统学习竹编时,还是吃了不少苦。她说:“我在华宁残联组织的培训班学习竹编,第一天剖竹篾就把手指划破了,但是我一点也不怕,在伤口上包了止血药膏继续学习,那时候没想过放弃。剖竹篾的活计要多练习,才会熟能生巧。学一门手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几年时间才学得出来。”
在那段刻苦学习的时光中,杨爱英意外收获了爱情。当时她的坚韧和天赋打动了同为培训班学员的杨永贵,两人互生情愫,不久就结为夫妻。从那以后,丈夫杨永贵就承担起了剖竹篾的粗活,她则专注搞精细编织。她说:“我们结婚以后就开始做竹编,那时生活相当困难,连买竹子的本钱也是向邻居借来的。”
把实用器做成工艺品
虽然起步很难,但是杨爱英夫妻俩还是在咬牙坚持。2016年,杨爱英和丈夫杨永贵成立了华宁杨记竹编店,合力推动当地竹编从“工具”向“工艺品”转型:传统的背篓、簸箕经他们之手,纹理细腻、结实耐用;创新设计的竹编花瓶、果篮,造型别致,更符合现代审美。他们的产品供不应求,也为这项濒临失传的手艺注入了新的生机。
杨爱英心灵手巧,她的每一件作品都独具匠心。她打破了传统竹编的应用边界,创新推出了竹编的杯套、挂画、发簪、发卡等新品,首创在竹盘中心以染色篾片编出“福”字、“囍”字等图案,将日用器皿升华为精美的工艺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不过常年与竹篾打交道,也让她的双手长满了老茧,尤其是右手的食指,茧子斑驳,看着让人心痛。她说:“做竹编最伤手,特别是‘拖篾’的时候,要用手握着篾片用力拖。篾片一下就能戳进肉里,有时受伤了,擦干血还得继续做。因为天天低着头做竹编,现在已得了颈椎病,做我们这行是相当苦的。”
尽管有各种艰辛和不易,杨爱英在竹编领域一坚持就是30多年,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多次参加大赛并获奖。她也应邀参加各种展会,作品销往省内外。她还经常受邀到全省各地进行竹编培训指导,毫无保留地把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
“竹编的确改变了我的人生。如果我不做竹编,不可能有机会参加各种比赛,也不可能和我老公相遇相识。过去做竹编是讨生活,现在做竹编变成了创作手工艺品。”杨爱英说,“竹编对于我,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改变命运的希望。”
把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
3年前,杨爱英的丈夫杨永贵因病去世,这对她的打击很大,但她依然选择做一位执着的“织梦人”,既为自己,也为传承这项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杨爱英坚定地说:“即使到了六七十岁,我也要做竹编,因为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我要把它传承下去。”
杨爱英的身影里,藏着对传统手艺的敬畏,也透着对未来的期许。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人的坚守,更在于时代的共鸣。愿杨爱英传承非遗的故事,能点燃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生生不息!
相关阅读:
- 玉溪市政府网站监管年度报表(2022年度) 2023-01-28
- 玉溪师范学院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工程质量检测中标结果公告 2025-11-04
- 云南省玉溪技师学院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现代工业控制技术实训平台与电力电子与调速综合实训平台采购项目招标公告 2025-11-04
- 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智能制造学院3D打印工作室实验实训设备采购项目成交公告 2025-11-04
- 云南工匠学院云南省玉溪技师学院校区职工(农民工)培训项目 成交公告 2025-11-04
- 玉溪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采购项目更正公告 2025-11-04
- 玉溪瑞龙祥城小区电梯更新改造项目废标公告 2025-11-04
- 玉溪师范学院风雨馆、2号楼电力线路修缮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2025-11-04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0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