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51623803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09-19 |
江川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增效
“一处美”到“处处美”“一时美”到“一直美”
——江川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增效
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江川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记者 沈阳 摄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汤思琪
“乡村变美了,日子更甜了,致富劲头更足了……”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江川区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和绿美乡村建设行动,认真思考和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中“美丽乡村怎么建好”,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从“点上突破”向“全域提升”转变,打造出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问需于民村庄实现美丽蜕变
初秋时节,走进江川区宁海街道大庄社区小河边小组,一座座庭院错落有致,孩子们在修葺一新的广场旁嬉戏。难以想象,这里曾经危房隐患突出、污水横流、停车混乱,村民生活多有不便。
“以前家门口是土路,一下雨就污水遍地。现在道路硬化了,雨污管网建好了,村里还统一整治了环境,日子越过越舒心。”村民李丽感慨地说。
变化,始于真诚倾听民声。小河边小组党支部书记李明介绍,这里居住着385人136户人家,小组始终坚持“问需于民”,将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危房、污水和停车难作为工作突破口,分两批拆除了76宗危旧房屋,腾出的空间按“一户一宅”政策统一规划新建房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不仅如此,公厕完成改造,雨污管网实现全覆盖,村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自来水接入每家每户,总投资160多万元的公房、20余万元的停车场陆续投用,村民的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干。我们将持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让美丽乡村不仅看得见发展,更留得住乡愁。”李明说。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更是关乎广大农民幸福感、获得感的民生工程。小河边小组的蜕变,正是江川区以“绣花功夫”全面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生动缩影。通过构建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江川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制定“月评价、季评比、年奖惩”机制,每月对60个涉农行政村进行随机抽查,有序推动农村“厕所革命”,高质量实施宜居农房与村容风貌改造,乡村整体面貌持续提升。
截至目前,江川区累计建成“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5个、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3条、三星级以上美丽村庄9个。创建省级绿美乡镇2个、省级绿美村庄4个,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绿美体系。
“党建红”激活美丽乡村新动能
清晨微光初现,江川区前卫镇周官村委会大后卫村的保洁员李莲映已开始清扫落叶。“村里扫得干干净净,大家看到也不好意思乱扔垃圾,我挺有成就感。”李莲映说。
以往每到蔬菜丰收季,村道旁常常堆满散落的烂菜叶,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前卫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陈汉元介绍,大后卫村积极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创新推出“1+3+3+N”治理模式,即一名村干部联系三名党员、三名党员带动三户群众、三户群众影响更多群众,实现“家家有人管、户户共提升”,构建起“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治理新格局。
如何从“一时美”迈向“一直美”?前卫镇周官村监委会主任靳吉富认为,关键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大后卫村,村组干部白天深入实地摸排,夜间召开“板凳会议”,与村民面对面沟通,搜集长期困扰村民的实际问题,共同商讨解决办法。31名党员带头清理自家庭院和房前屋后垃圾,以“一家美”示范带动“邻里学”。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自发组建起2支护绿队和1支巡逻队,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巡查与维护,实现了从“干部催着干”到“群众抢着干”的积极转变。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在江川,“党建红”与“环境美”有机融合,在“一网十联四创建”的基础上,设置473个网格,在基础网格内精细划分5至15户的“微网格”责任区4376个,实现网格党组织全覆盖。
江川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徐乾清介绍,聚焦垃圾、污水、厕所、村貌,江川区将“一进七清”行动与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统筹推进。截至目前,全区累计组织集中整治6.12万人次,清理河塘77个、沟渠165条、农村生活垃圾约2.67万吨,整治乱停乱放、乱搭乱建等行为3.3万起,建成“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36个。江川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正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挣得到钱”的美好蓝图变为实景。
共建共治共享打造和美乡村新风貌
九溪镇大村积极探索“党组织牵头、理事会搭台、群众唱主角”路径,在美丽乡村建设、基层社会治理中逐步构建起“有事共商、实事共办、难事共解”的治理新局面。
“群众点题,理事会答题,这样的共建才真正契合民心。”该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刚说。在一次理事会上,村民提出在家门口铺设柏油路、划定停车位、统一发放安装农具收纳箱等建议均被当场采纳,民主决策从理念转化为现实。村民蒋志红也深有感触:“村里的事不是谁一个人说了算,有商有量,理越辩越明,最后大家心服口服。”
前段时间,两户村民因鱼塘渗水引发纠纷,村组干部及时上门,依情依理耐心调解,最终促成双方和解。据介绍,为实现“建新村、有新貌”的目标,大村还从治理的现实需求入手,积极拓展理事会功能,将各个微网格员列为矛盾纠纷“前哨兵”,发现苗头,村组干部及时化解,消除隐患。今年以来,共化解矛盾纠纷8件,协助解决96户群众住房问题。
“村规民约成良俗,文明风尚传万家”“文明乡村大家创,文明成果大家享……”行走在江川区的大街小巷,沿路村庄墙体上的文明宣传标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润物细无声”沁入群众心中。
近年来,江川区以党建为引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织开展婚俗改革、环境整治、文明节俭等活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焕发新风采,为基层治理汇聚正能量。
同时,江川区聚焦农民实际需求,突出农民主体作用,不断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积极探索培育文明乡风的长效机制,实行积分评奖制,认真组织开展“美丽庭院”“文明卫生家庭”评比活动,示范引领、以评促改、以比促优,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将文明新风有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中,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新风。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干群一起干”,从“被动安排”到“主动参与”,江川区以生动的实践诠释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深刻内涵。
如今,这里不仅有青瓦白墙、村容整洁的“外在美”,更有邻里和睦、乡风文明的“内在暖”。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相关阅读:
- 答好五问促增收|江川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增效 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