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53040020251614182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07-28 |
三百年古村落的守护与新生——探访中国传统村落华宁县来保康村
来保康村地标建筑魁星阁。
村中的文化长廊和古树。
村中老宅内部。
村子广场中央的一面白色墙壁上记录着来保康村的历史。
小档案
地名:来保康
地理坐标:华宁县青龙镇落梅村委会
地名来历:来保康,寓意村民迁居后健康平安、诸事顺遂。另外一种说法来源于彝语,意为山箐上的村寨。
地名沿革:建于康熙年间,时称“新龙村”。乾隆年间,新龙村搬至现址,改名为“勒粑跨”。1948年又改名为“来保康”,今隶属于落梅村委会。
中国传统村落:因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独特,2014年来保康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被列为全县乡村振兴示范推广点。2020年被列为玉溪市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党员教育培训基地。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思敏 文/图
在华宁县的青山翠谷间,藏着一个名字饱含祝福之意的古村落——来保康。从康熙年间建村至今,300余年风云变幻,它曾是青龙镇政府所在地、红色革命据点,也经历过匪患与迁徙的动荡。村名从“新龙”到“勒粑跨”,最终定格为寄托着村民对生活平安顺遂深切祈愿的“来保康”。如今,这座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落,在保护与传承中焕发新生。青石巷陌间,关公庙的庄严、魁星阁的巍峨、古树垂荫的幽静,以及那段鲜活的红色记忆,共同诉说着一个关于守护家园、赓续文脉的动人故事。
古村落的守护者
盛夏清晨,车子驶离华宁县城37公里,沿着蜿蜒道路进入青龙镇落梅村委会来保康村。30年变迁,昔日空旷处已是民居林立。村口,修缮一新的上阁楼巍然矗立,见证着村庄的今昔。
从青石巷深处走来一位老人,笑容里满是自豪地对记者说:“这可是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他叫张平,今年81岁,曾担任来保康小组组长,是村内多处古建筑修复的亲历者。在落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邱有才和张平的引导下,记者得以深入探访这座古村的脉络:古道、古寺、古楼、古宅、古树,那些尘封的历史风物与景致奇谈,都可听他们娓娓道来。
来保康村坐落在东西两山环抱、北高南阔的谷地中。村落坐北朝南,背山面阳,完美契合传统聚落选址智慧。村东有麻栎林,村内点缀着两方池塘和一株巨大的古榕树,绿树成荫,环境清幽。村庄的核心是保存完好的关公庙及庙前广场,格局独特,风貌自成一体,堪称汉文化聚落建筑的典范。张平介绍,这里曾是青龙镇政府(其前身为易富区、丕德区)的驻地,也曾是当年革命志士的聚居地。
三百多年的历史风云
漫步至关公庙前,一面白色墙壁上清晰地记录着来保康村的历史。它始建于康熙年间,距今已300多年,由于当时村前有一条河叫新龙河,河上有座桥叫新龙桥,故称“新龙村”。由于当时村庄人口较少、社会秩序不好、土匪多、自然灾害频繁等原因,村民常常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乾隆年间,新龙村搬至来保康村现址,改名叫“勒粑跨”,搬来时仅有40户人家。然而,迁居后生活仍不顺畅,六畜不旺。1743年,在当时村庄管事陈登贵的主持下,村南修建了一座建筑——魁星阁,老辈人称之为“风水楼”“锁水阁”。同期还修建了东、西、北三座栅门及围墙。自此,村庄人丁渐旺,风调雨顺。遗憾的是,民国年间,围墙与东、西、北三门相继倒塌被拆除,仅存南门(即魁星阁)。
“勒粑跨”之名终究不够雅致,1948年改名为“来保康”。蕴含的深意是:搬来此地后,人们都健健康康、顺顺利利。这个吉祥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青龙镇的历史与来保康村紧密相连。据相关历史记载:1949年4月,我党派出地下工作者深入华宁各地开展工作,杨丕德即是其中之一。1949年9月,他到青龙开展党的地下工作时被特务杀害。为纪念杨丕德烈士,1950年1月12日,我党领导的护乡团在青龙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以杨丕德烈士命名的华宁县丕德区人民政府。丕德区政府就设在来保康村民李树林家老宅内,这里1958年曾作为法庭,直到1959年迁出。
古韵悠悠的建筑景观
在村内有座关公庙,这座始建于康熙年间的古庙如今大门紧闭,门前两棵槐树亭亭如盖,门头悬挂着传统建筑保护标志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是青龙镇的粮食收购点,后成为村民活动中心,村内的红白喜事都在此举行。”张平指着古庙说,门头、石阶,都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任组长时带领村民修缮的。相传,庙内正梁曾刻有“巴图鲁”字样,村内老人说这是当时一位英雄人物的封号。可惜1959年粮管所迁出后,梁上文字被工匠用石灰涂盖,现已看不见痕迹。庙前广场靠主干道一侧建有文化长廊,是村民休憩娱乐的场所。廊边一株220年树龄的黄连木,枝繁叶茂,四季常青。
来保康村总体布局以街巷为主干。清末民初,为抵御土匪,村民自发修筑土城墙及石城门(东、西、南、北四门),形成防御体系。这深刻影响了村庄布局,民居多沿主路和巷子分布,形成紧密相连的格局。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民居多以“三间四耳”“三间二耳”为主,因而现有住房也多为土木结构。
来保康村的村落布局深受传统山水文化的影响。村庄整体北高南低,空气清新,土地肥沃,布局紧凑,古朴幽静。村落四方均设置栅门,突出了村落的防御功能。关公庙、庙前广场构成核心区域,南北相通的巷道保留完好,体现了云南典型的“一颗印”式人居智慧。
目前,村内共有4座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被列入挂牌保护范围。这些清末民初的建筑,院落轩敞,重门深院,相互连通。土木砖瓦石巧妙结合,木雕精致,壁画精美,石雕细腻,古色古香,是村落历史的重要载体。
现在的来保康村,一座座白墙青瓦的特色民居排列有序,青石板蜿蜒向前,村内卫生整洁,风景如画,焕然一新。
地标建筑魁星阁的蝶变
魁星阁,无疑是来保康村最耀眼的地标。它雄踞于南栅子门之上,上有高耸的楼阁,下有高大的石拱洞,是一座构造别致的城门塔式阁楼。
魁星阁始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竣工。主体为三间土木结构楼房,中间一间四柱撑起塔尖式屋顶,抬梁构架,飞檐翘角。屋顶上,四条戗脊尖端各悬一个青铜风铃,戗脊中间分别镶嵌着飞龙、神兽,屋顶中央耸立着巨型葫芦宝顶。屋檐下雕梁画栋,四壁花窗工艺精美。阁楼中央供奉着魁星神像,阁楼两端建有房屋相连,留有枪眼,是防御外敌与土匪的见证,其古朴庄严中蕴含着厚重的人文历史,被村民亲切称为魁阁楼、栅子楼。
新中国成立后,阁楼和耳房被分给私人居住。后来,这家住户自愿搬出,阁楼归公。由于岁月侵蚀加之缺乏维护,阁楼墙壁、屋檐破败不堪,雕刻精美的花窗不翼而飞。20世纪80年代末,来保康村曾对其进行简单维修,并悬挂“望春楼”“魁星阁”匾额。
转机出现在2014年,来保康村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魁星阁迎来彻底修缮:拆除破败的耳房,改建观景台,精工修缮屋檐、墙壁、门窗,更换加固椽子、瓦片……同年12月,焕然一新的魁星阁重展雄姿。
如今,魁星阁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被打造成为集支部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金种子后备力量培训站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阵地。村组干部轮训、云岭夜校、“千堂党课进基层”“三会一课”等活动都在此开展。古老的楼阁正为乡村文化建设增添新的活力。
深挖资源,古村焕新颜
作为青龙镇曾经的行政中心,来保康村是青龙镇发展史的重要见证。这里走出了云南都督唐继尧的护卫营营长李永强、中共地下工作者杨丕德等,其保存下来的魁星阁、挂牌古宅、古庙,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为了让历史“活”起来,落梅村委会组建文艺队,走访老者、查阅地方志,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将红色故事和古村往事编成花灯、歌曲、说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让文化传承更接地气。
保护是来保康村的发展方向。“我们通过党员结对、积分量化的方式,激发党员在文物保护和项目提升中的带头作用。”邱有才介绍,在统一规划下,党员村组干部带头拆除临建房屋32户6000平方米,为村容村貌的提升腾出空间,魁星阁的活化利用即是成功范例。下一步,将积极争取资金修缮关公庙和挂牌老宅。
如今的来保康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好“拆、修、建、管”组合拳,积极推进“山头看帽子、山腰看果子、山脚看坝子、村里看房子”的“四子”经济发展模式。同时,瞄准休闲旅游,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来保康传统村落、龙井湖公园等特色景点。
文化保护初见成效,乡村振兴结出硕果。2024年,来保康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万元。一座既保留了深厚文化底蕴,又焕发美丽和谐新风的传统村落,正如它的名字所祈愿的那样——“来保康”,正展现在世人面前,熠熠生辉。
相关阅读: